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对问大业之后为祟 春秋晋国 · 韩厥
 出处:全上古三代文卷四
大业之后,在晋绝祀者,其赵氏乎!
夫自中衍者,皆嬴姓也。
中衍人面鸟噣,降佐殷帝大戊,及周天子,皆有明德。
下及幽、厉无道,而叔带去周适晋,事先君文侯,至于成公,世有立功,未尝绝祀。
今吾君独灭赵宗,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唯君图之(《史记。赵世家》晋景公疾、卜之,大业之后不遂者为祟。景公韩厥知赵孤在,乃曰。)
贺时宰1085年 北宋 · 苏轼
 出处:全宋文卷一八八七、《苏文忠公全集》卷四七、《启隽类函》卷三八、《奇赏斋古文汇编》卷一九七、《四六法海》卷六 创作地点:江苏省常州市
伏审光膺考慎,峻宰司
孚号扬廷,士识上心之所尚;
置邮传命,人知圣泽之将流。
靡不欣愉,至于鼓舞。
恭以某官,直方以大,广博而良。
进以正而正邦,异乎求以求政。
贯六经百子之学,焕三代两汉之词。
昂禀自殊,伟萧侯之八尺;
斗南莫竞,凛梁公之一人。
加以绝识见微,旷度举远。
清心省事,则法可使复结绳之约;
强本节用,则货可使若流泉之长。
材无不可范而成也,譬泥之在钧;
俗无不可易而善也,犹风之靡草。
是皆随试而有效,安见为事而无功。
神考贻谋,已完具而可按;
成王缵要,宜纤悉以勿加。
此大雅兼持而不移,矧清衷图任之愈笃。
岂繄疏逖,所独咏歌。
惟民罔知,合语则圣。
凡有诏令,率先惠慈。
固已遐迩争传,室家胥庆。
顾此民逢此日之何幸,谓吾相劝吾君以爱人。
欢声格于九天,乖气消于万汇。
在昔小国,如彼景公
损己一言,退星三舍。
又况以禹、汤大信之诰,有夔、契同寅之言。
惷尔凭生,犹知助顺;
赫然在上,岂不降康。
某愚有赤心,老无佞舌。
辄忘犯分,顾欲输诚;
然有难言,是在精智。
盖无交则莫与,茍好谋则必成。
不恶而严,匪怒伊教。
终成大赖,岂曰自私。
伏念某遭时休明,赋命衰薄。
蚤粗蒙于遴选,比久幸于退藏。
天雨何私,笑流行之木偶;
沧溟不改,叹自荡之波臣。
重以倾岁周旋,窃尝撰屦;
末涂流落,无复扫门。
岂赖补息劓黥,彫圬粪朽;
出蔀见日,去盆望天。
怅末力之将殚,愧明恩之莫报。
乃利用安身之何有,傥奉法循理之可为。
民社非轻,犹承宣而惴惴;
天渊靡外,亦戾跃以欣欣。
某限以在外,不获躬诣省庭,预百执事贺钧。
屏营下情无任。
邵武军锦山真武宝庆元年 南宋 · 幸元龙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三四、《松垣文集》卷六
镇天真武灵应祐圣福德真君,赵姓之始祖也。
春秋时晋景公肆虐于赵括,而有披发及地之梦。
赵君冀代,正北代也。
今之塑绘真武像者,必披发而称北方真武,则属景公所梦昭昭矣。
真武之威烈,在本朝之先,不见于史传,而于本朝始显者是耳。
孙镇天下,则鼻祖天也。
天子秉威福之权,而日月之明,不覆盆之下,世人不能隐慝美淑。
真武司威福于天,隐微不遗,所谓假以溢我之后嗣耳。
真君发迹于均州武当山,显灵于昭武之云锦山
云锦去城五十里,高五之一。
其方如屏,云雾常覆其巅。
山之腰有泉,曰龙井,清冷甘寒,雨旸祈祷辄应。
道峰耸于后,鹤山翔于前,左曰仙羊岩,右曰仙鹅岫。
万碧拱立,环视四十里。
古老递传为真君灵境。
嘉定辛巳,疫疠大作,士民祷应如响,相率以创寺宇。
光化签判赵君汝训实董其役。
壬午甲申,像貌殿宇门庑各以叙就。
宝庆元年春正月,命开山道士充栋泰林元俊不远数千里,入武当迎致香火,守帅李公与檄以归。
由是昭武人愈孚愈敬。
赵君既官于酂,余偶,实邻也,以书来属予记。
余惟景公之梦,搏膺而踊,坏大门及寝门而入。
景公惧,又坏户焉。
真君之勇猛,在春秋已如此,其为武当之神何疑。
道家者流莫之考据,撰其诡说以诬世,谓真武净乐国王之子,母曰善胜皇后,梦吞日光,而生于开皇年间
开皇乃隋文帝之年号也,净乐国予不知隋时有无,纵若有焉,遐方绝域,其配未必有皇后之称。
又《真武实录》,以黄帝紫云五十七年飞升。
夫纪年有号,自汉武帝始,黄帝安得有「紫云」之称?
日者京漕盖公大卿命余作《襄阳宝林观记》,业已辨之详悉。
闽、汉辽邈,真武由来,或未之知,辄重述其所以然,俾刻之石。
赵君天族也,真君耳孙之支也,宜其孚敬之笃焉。
经筵故事十三首 其五 乾道八年正月十一日1172年1月11日 南宋 · 周必大
 出处:全宋文卷五一四一 创作地点:浙江省杭州市
《书·洪范》:休徵:曰肃,时雨若;
曰乂,时旸若;
曰哲,时燠若;
曰谋,时寒若;
曰圣,时风若。
臣观天之与人相去虽甚远,然志虑萌于此而休应彰于彼,抑何近也!
是故景公一言而荧惑退舍,成王出郊而风雨起禾。
惟先格王正厥事,真若影响之捷哉!
仰惟陛下躬神禹之智,传《洪范》之学,凡修之身、达之政治、见之动静语默,惟休徵是协。
属者雨雪偶愆,寒气弗效,陛下上畏于天,下轸乎民。
知诸郡奉行和籴之未善也,增其直,损其数。
圣训丁宁,方布于外,而上天同云,不旋踵应焉。
先之以霢霂,继之以雰霏,黎庶呼舞,咸谓嗣岁之丰庶或可望。
向非陛下于貌言视听思之间皆有以钦承天意,则虽日祈释老,遍举禬禜,臣知其效不如是速也。
周之《颂》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无曰高高在上,陟降厥士,日监在兹」。
惟陛下敬用五事,常有以应天,则五者来备,各以其叙,必有以相我国家。
上焉三光全,寒暑平,下焉膏露降,百谷登,追帝王之盛无难矣,岂直庶草蕃庑而已哉!
齐子仲姜镈二首为郑盦同治初年山西荣河县。铭共百七十二字,首曰:「■王五月,初吉丁亥,■■■叔之孙■仲之子■作子中姜宝镈。」) 其二 癸酉 晚清 · 李慈铭
 出处:白华绛柎阁诗癸
齐景赐晏子,𨚍殿鄙六十。
或谓即都昌,先为丑父邑(本《齐乘》说。)
此曰■叔孙,■疑逢之别。
下述侯氏命,锡邑三百室。
其外邑又九,加田进以律。
𨚍独兼都鄙,古文犹可识(文有云:侯氏易之邑二百又九十。又九邑与■之人民。都鄙侯氏者,君也。易即锡也。此金文通例。■即𨚍字。■者,比之异文。《说文》:「比,古文作■。」此略变耳。锡之邑二百又九十者,二百九十户也。《左传》卫献公公孙免馀邑六十,辞曰:「惟卿备百邑。」百邑者,谓十室之邑百也。百邑则千室。《左传》晋景公中行桓子狄臣千室。《论语》所谓千室之邑,千室其田万亩,亩一钟则禄万钟矣。此大国之上卿也。馀则九百、七百、三百不等。此云「锡邑二百又九十」,如以邑数,则倍上卿三矣。既无此制,且一国之地得邑几何?故知是以户数也。又九邑者,又锡以十室之邑九。《周礼·司勋》所谓加田也。至都鄙者,谓全邑也。)
古者赐采地,田与邑殊列。
卿田禄万钟,赋禀有定则。
邑乃出特赐,置宰守宗祏。
用以旌殊功,归老为世及(《左传》:「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此田与邑之别,春秋若季氏之费,孟氏之成,叔孙氏之郈,臧氏之防,郑叔段之京,晋栾氏之曲沃,赵氏之晋阳毕万之魏,卫孙氏之戚,齐管氏之小谷,皆以功特赐,邑为世守,置宗庙,尽食其境,自设私宰,臣其人民。至战国,若田文之薛,甘茂之樗里,皆是也。逢丑父盖以鞍之功赐邑于𨚍,故尽有都鄙。后赐晏子者,或其鄙之馀也。)
意者逢丑父惠叔名是易。
故云劳齐邦,子孙食其绩(文有云:「惠叔有成,劳于齐邦。」)
刻画颇曼患,吾党重盖阙。
宝书秦尽焚,世本宋又绝。
徒袌好古心,展玩三太息
己巳四月上殿奏劄(一 时为校书郎 南宋 · 真德秀
 出处:全宋文卷七一四三、《西山文集》卷二、《历代名臣奏议》卷三○九
臣寒远书生,至愚极陋,去夏四月,尝因面对,冒贡瞽言,陛下不以为狂,俯赐嘉纳,今者又获进瞻天光,不于此时罄竭愚忠,裨万分一,臣实有罪。
臣闻董仲舒有言曰:「国家将有失道之败,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
不自知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
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窃惟汉儒之言天,未有深切著明如仲舒者。
臣滥缀馆职,获观太史所申,迩日以来,灾眚荐至:两旬之间,暴风再起;
三月丙申都城雨雹;
越八日癸卯,荧惑失次,行入太微,干犯执法
己酉之夕,留守掖门。
谴告丁宁,可谓至矣,而蝗蝻馀孽,寖寖复生。
陛下恭俭慈仁,对越无愧,而和气未应,咎證遄臻,臣愚无知,未测其故。
意者上天仁爱,昭示戒儆,欲使陛下君臣之间思先格王所以正厥事者乎?
臣敢条上四说,惟陛下裁察。
一曰亲正人。
臣谨按汉初元二年正月,暴风从西南来,翼奉以为左右邪臣之验;
延光二年三月,大风拔木,史臣以为亲谗曲直不分之应。
今陛下登崇耆哲,褒显忠良,所谓谗邪,万无此理。
然臣窃听众论,或谓正人虽进用而委任未尽专,小人难退斥而侥倖未尽塞,名虽好忠而实则喜佞,故谏争之涂尚狭而忠鲠之气未伸,此灾异所缘而起也。
臣愿陛下亲近端良,优容切直,知贤而任之则勿贰,知邪而去之则勿疑,然后政治可兴而天心可假矣。
二曰抑近倖。
臣闻之《传》曰,「阴气之精,凝而为雹」,故刘向以为阴胁阳之證,孔季彦以为阴乘阳之證。
考诸前代,凡妾妇乘其夫,臣子倍君父,政权在臣下,外敌侵中国,皆其事也。
求之今日,固亡此患,然臣窃观近者一二诏旨或从中出,廷尉之官不得守法,环列之职骤畀非人,更化之朝,讵所宜有!
意者左右近习之私,甘言卑辞之请,未能以尽绝之乎?
夫阴邪之类长则阳刚之道缺,致异之原,其或在是。
陛下遵仁祖之规,责大臣以杜衍之事,深遏私情,大融公道,以潜消阴盛之谴,则升平可致矣。
三曰除壅蔽。
臣谨按汉《天文志》:荧惑南方,为礼为视,礼亏视失则罚见之。
又太微天庭,荧惑守之,为乱臣在廷之象。
陛下恭畏自将,动循典法,固无一不合乎礼矣。
意者万事几微,或未尽察,群情邪正,或未尽知,故上天因之以示戒乎?
夫视之不明,是谓不哲,《洪范》五事之證昭然可考。
陛下体重离之照,炳独断之明,察事几于朕兆之先,烛物情于隐伏之际,使奸邪不能壅蔽,则火得其性而灾害熄矣。
四曰去贪残。
臣观《春秋》桓公五年,秋螽,说者谓贪虐取民之所致。
汉光和元年蝗,蔡邕谓贪虐之所致。
曩者权奸当国,宠赂日章,州郡监司,掊克取媚,愁苦之气,干盭阴阳,馀毒遗殃,迨今未歇。
比者固尝遴监司之选,重赃吏之罚,而守令贪残者尚多,苞苴馈遗者未戢。
陛下明诏大臣,推行臧否之令,申严贿赂之禁,庶几民瘼可瘳而天变可弭也。
昔者成王悔过,天雨反风,景公一言,荧惑退舍,宣帝因雨雹而躬亲万几,太宗因旱蝗而益施仁政,致治之效,于今可睹。
陛下诚能侧身修省于其上,大臣诚能同心燮理于其下,则转异而祥,反掌间耳。
抑臣复有献焉,夫天人一理,感通无间,民气舒惨则天心应之。
三数年来,生灵穷困,可谓极矣。
淮民流离,死者什九,仅存者饘粥弗给,既毙者亡所盖藏。
陛下轸恤之仁无往不至,而有司奉行,未得其术,江淮之间,以人为粮者犹自若也,欲望灾沴之销,其可得乎?
侧闻两淮蹂躏之馀,种麦亡几,诚恐风传过实,或误宸听,谓麦熟为可恃而不复广为振救之策。
又闻广南数州,粒米狼戾。
内帑封桩之储,及今收籴,以济其饥,是亦振救之一端也。
方今元元之命寄于陛下,倒垂之急近在目前,幸哀怜而亟救之,庶几人心可回而天意自解。
不然愁叹日滋,变异日炽,臣未知其所终也。
意切言狂,罪当万死。
权论 唐 · 冯用之
 出处:全唐文卷四百四
大哉。
鼓天下之动。
成天下之务。
反于常而致治。
违于道而合利。
非权其孰能与于此乎。
夫权者。
适一时之变。
非悠久之用。
然则适变于一时。
利在于悠久者也。
圣人知道德有不可为之时。
礼义有不可施之时。
刑名有不可威之时。
由是济之以权也。
其或不可为而为。
则礼义如画饼充饥矣。
不可施而施。
则礼义如说河济渴矣。
不可威而威。
则刑名如治丝而棼矣。
岂惟乖理。
实足资乱。
故用权之际。
道德可乘。
礼义可置。
刑名可弛。
及乎发号施令。
如风偃草。
众知向方。
莫敢不服。
与夫道德礼义刑名之功。
又何异哉。
虽日弃之置之弛之。
盖殊途而同归也。
故权者。
国家之利器也。
辎重可离。
而权不可失。
兵食可去。
而权不可无。
迅雷发则偫物惊。
大风起则万汇振。
严霜冽则众木落。
迟日升则百卉秀。
孰为此者。
曰天地也。
天地尚或用之
而况于人乎。
夫休祥不见。
则中庸之君。
不能力行而跻于圣。
咎徵不作。
则残暴之主。
不能革心而至于道。
福其善。
君子所以知劝。
祸其淫。
小人所以知戒。
夫天之德至仁也。
地之道无私也。
至仁则不伤于物。
何乃行肃杀之令乎。
盖秋不杀。
则春无以生矣。
无私则不党于人。
何乃垂灾沴之变乎。
盖恶不瘅。
善无以彰矣。
一弛一张。
天道乃长。
一惩一劝。
天道乃远。
观天之道。
执天之行尽矣。
是以君子则而象之。
体而行之。
故当不合用而用。
不合弃而弃。
不合赏而赏。
不合诛而诛者。
皆从权而制宜也。
圣人以神道设教。
俾民日用而不知。
权之时义大矣哉。
高宗傅说之贤。
欲委之代天。
取于皂隶之徒。
仪于百辟之上。
虑偫情弗协。
事难以济。
故称梦得贤相
乃刻像而求之。
商之中兴。
善权之主也。
文王知太公之贤。
欲擢居辅弼。
搜于屠钓之间。
致于三公之上。
庶士靡靡。
恐未适从。
故称天遗我师
乃出畋而获之。
周之永年。
善权之君也。
此二君苟惧设诈之损德。
固执信而循常。
则傅岩虚老而莫伸。
渭滨没齿而不用。
栋梁斯坏。
其何以兴。
夫权之大端。
在于利害而已矣。
利万而害一。
害之何伤。
害百而利十。
利之必亡。
苟害于事。
虽鄙俚之义。
君子惧之。
苟利于后。
虽先王兴教。
达人抗行也。
子虽至亲。
西伯食其肉。
不然。
则死于羑里也。
父虽至尊。
沛公索其羹。
不然。
则臣于项籍也。
西伯非不慈。
盖子已死。
不食则巳身亦毙。
沛公非不孝。
盖其父为虏。
奔赴则巳身亦降。
又何益乎。
能舍无益之慈孝。
成莫大之基业。
大人之权变。
不可得而闻也。
夫是非未明。
向背未定。
成败未测。
取与未决。
当此之时。
行权之时也。
故权可以明是非。
定向背。
测成败。
决取与。
穰苴布衣见景公。
景公委之以兵权。
斩一宠臣。
三军畏慑。
克成其功也。
孙武被褐谒吴王
吴王试以教战。
戮三嬖妾。
众女整齐。
卒显其能也。
易曰。
巽以行权。
巽风也。
风行也。
无不可动之物。
无不可往之所。
权之用。
无不可治之时。
无不可成之事。
晋文公天王河阳
谲则谲矣。
而夹辅之勋。
垂于史册。
鬻拳谏楚子以兵刃。
悖则悖矣。
而尽忠之节。
著于春秋。
夫事有先夺而后与。
先顺而后取。
太甲不治。
伊尹放之。
俟其改过。
而反其政。
公子光谋乱。
伍胥避之。
乃进专诸。
以成其志。
然后尽事君之节。
雪杀父之冤。
不其伟欤。
夫乾坤之道。
易简也。
而犹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能久。
故王公设以固其国。
知变以驭其民。
善驭者。
视人如婴孩。
悟之诱之。
莫不胥悦。
不善驭者。
以民为规矩。
谓方圆定矣。
不能苟合。
善权变者。
如奕棋焉。
或取或舍。
或进或退。
无固无必。
皆任其势也。
舍非资敌。
盖舍小而取大。
退非怯彼。
盖进损而退益。
孔子曰。
可与共学。
未可与立。
可与立。
未可与适道。
可与适道。
未可与
得非权之难耶。
观其鲁君于夹谷。
挫齐锐于樽俎。
当是时。
齐侯强而不强。
鲁国弱而不弱。
圣人之智。
不亦多乎。
夫兽废爪牙。
则充偫兽之肠矣。
禽铩羽翮。
则供众禽之羞矣。
人失权变。
则为英雄之资矣。
三十辐之车。
制之者柅。
万乘之国。
统之者
五贼在心。
神至聪而莫测。
三盗既兴。
物虽众而皆睹。
至哉。
始离而终合。
始逆而终顺。
始非而终是。
始失而终得。
权之旨也。
或曰。
机之与
同乎异乎。
对曰。
异也。
设于事先之谓机。
应于事变之谓
机之先设。
犹张罗待鸟。
来则获矣。
权之应变。
戈禦兽。
审其势也。
知机而不知者。
得于豫谋。
失于临事。
知权而不知机者。
巧于临事。
拙于豫谋。
知机而知权者。
帝霸之君也。
王佐之臣也。
自五帝既降。
舍机权而能治天下者。
未之有也。
论和战守疏 宋 · 张嵲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九、《紫微集》卷二四、《南宋文范》外编卷一
窃以敌国兴师,中原失守,移跸江左,今已历年。
所以持国,初无定论,大抵今日为国家计者有三说:以省事则必主和议,以摅愤则必尚战攻,以保境则必须自守。
是三者皆未为失计,然所以为是三者,则未见其有成算也。
今欲和者在我,而制和者彼也,故虽卑辞厚礼欲以求和,而彼将徼我以难从之请,是和未可得也。
以我士卒,校彼强弱,则彼强我弱。
若遣偏师远入敌境,以争一日之胜,愚智皆知其不可,是战未可议也。
长江万里,古称天险,然往年敌人渡江而东,初无留难,是守未有策也。
臣以为今日之势,当以守为先,待彼之至,然后据险而与之战;
待我战胜,然后和可议也。
孙吴之与东晋据江左,而国皆百馀年,以曹魏石勒、苻坚之强,终不能济江而东,诚以天险可恃故也。
况当时自寿阳至琅琊,城壁相望,敌人可以朝夕相侵,非如今日涉淮而北,州县萧条,贼欲入寇,须赍粮而来也。
然则今日之守固易于昔时矣。
今若终营上流,自荆州武昌江州寿春广陵,以至于建康,分遣重兵,各要害,水具舟楫,陆为堡坞,耕田积粟以待贼至,以我水陆之便而振击之,当可以取胜。
既胜之后,若强弱之势均,则当不请而自和;
若或我之势强,则制和者不在彼矣。
如我之守备既饬,而彼不来,则治兵养锐,以观衅而动,此策之上者也。
吴门芹宫策问(八) 南宋 · 陈造
 出处:全宋文卷五七六二、《江湖长翁集》卷三三、《南宋文范》卷四一
问:众人指已然,儒者究当然。
已然者事,当然者理也。
求理于事之表,于以订所见,而蓄励吾有用之学,蕲乎他日不瞢其施。
儒者其可舍理论事哉!
春秋之初,齐莫彊焉,齐衰而晋彊大,西则秦,东南若吴、楚,皆大且尝彊矣。
齐桓霸天下也,自服楚始,非楚大而难服故欤?
而晋在桓公时,不能龃龉其间。
自灭虢袭虞之后,寖大而彊,则齐反为晋弱,奔走盟会,与诸侯无异,仅倔彊鲁卫间尔。
使孝公之后,复有君如桓公,其能伯诸侯而使晋之听己如己之听晋乎?
,形胜之国也,而晋据天下枢,兼形胜用之,其视西邻往来酬酢,不直十六七,秦卒不能逞于晋。
秦之兼诸侯也,晋已为三。
使晋犹一也,虽三而合也,其能禁秦之兼诸侯,而秦之擅天下,晋能之乎?
若夫东南之吴,湖江舟楫,是其长技,吴子用之,入郢之举,胜齐桓之所不能胜。
其后阙沟中原,怖齐怛卫,晋之彊大,不能取长于黄池,而毙吴者越,楚与晋齐不与焉。
使吴衡行之际,无勾践议其后,其果能伯诸侯,绍桓文之业乎?
或曰:管、鲍、隰朋数子不世出,齐何自而复振?
晋之屈于秦,商鞅、范雎、白起之徒,中国无之也。
嚭专而胥死,吴不得不破,是固然矣。
设使管、鲍起孝公而见用,商、范、白起之在晋,胥信而嚭疏,三国当如何?
其能得志,不至如今之所闻欤?
设使诸友当数子之任,其辅三国,宾秦而尊周,其术又如何?
置当时已然之事,而究古今或然之理,政将以观诸友志之所向,幸详言之。
治说一 其二 说应 北宋 · 陈舜俞
 出处:全宋文卷一五四○、《都官集》卷六
说曰:天有五行,五行相为气,而顺沴之感一也。
人有五事,五事相为体,而善恶之致一也。
君人者,应五气,兼五体,犹水之有源,木之有本,源浑而流独清,未有能也。
箕子武王言之详矣。
若曰:人君恭五事,则五行得其性,而庶徵常休;
人君慢五事,则五行失其性,而庶徵常咎。
一事之饬,四事之备也;
一气之顺,四气之协也;
一徵之美,庶徵之至也。
故肃而无不乂,乂而无不哲,哲而无不谋,谋而无不圣,是善恶之致一也。
雨若则旸若,旸若则燠若,燠若则寒若,寒若则风若,是顺沴之气一也。
尧舜行德,五事有不备者乎?
五行有不协者乎?
庶徵有不至者乎?
桀纣行恶,五事复备乎?
五行复协乎?
庶徵复至乎?
箕子合而言之也。
说《书》者不以文害义,然后天人之理尽矣。
京房、歆、向何人哉?
古之乱常人也。
其说曰,五行五事不同,而各有应,天以一气报一事。
是离而言之也,信斯言,天地之功亦息矣。
仲尼作《春秋》,日食、地震、山崩、大水、旱灾、螽螟、蜚蜮、霜雹、雨雪之时,皆书之,是天子诸侯无有五事三德,天宁谆谆以五行为周、为鲁、为列国之属哉?
后之言灾异者多矣。
天地变动,日星失行,阳愆阴伏,草木人物,禽兽之怪异,君臣相与言曰:政事不修乎?
号令不信乎?
女谒昌而苞苴行乎?
佞谗进而正直退乎?
民贫而财不足乎?
然则其君圣,其臣贤,其国长久,其天下大治。
故《诗》曰:「敬之敬之,天维显思,命不易哉」!
天地变动,日星失行,阳愆而阴伏,草木、人物、禽兽之怪异屡至,然而臣谏则君怨,君忧则臣辱,政事废,号令不一,废兴出于女谒,许诺成于苞苴,谗佞以进,正直以退,民贫而无告,财匮而不节。
然则其君蒙,其臣墨,其国蹙,其天下祸败。
故《诗》曰:「天方荐瘥,丧乱弘多。
民言无嘉,憯莫惩嗟」。
噫,天之爱人君亦至矣。
甚治之世,灾眚变异犹至,若曰治而毋泰,安而毋骄,有其治者乱,恃其安者亡。
尧之水,汤之旱,太戊之桑谷,高宗之雉,成王之禾是也。
天下治乱相胜,其灾眚变异屡至,若曰不悔不治,不革不安,危而犹可持也,颠而犹可扶也。
齐之景公西都之武、宣,东京之章、和,晋之太始,隋之仁寿,唐之天宝,日星水旱,雨雹风震之变怪,尝不可胜纪也。
天下大乱,怪异大至,若曰无可为也,不如启后之人,而有凤凰、麒麟出焉。
春秋之定、哀,汉之桓、灵,晋之隆和,隋之大业,唐之僖、昭,君子不复道也。
由是言之,天人相与之应,甚可惧也。
故善为天下者,欲观灾祥,必观其国。
其君明,薄蚀不能使之昏。
其臣忠义,地震不能使之叛逆。
宫闱正,社稷固,山崩川竭不能使之溃乱。
政教明备,号令齐信,雨雹霜雪之不时,不能使之废忽。
民知礼让,仓廪实,衣帛食肉,水旱螽螟不能使之饥寒。
明王浚哲,虽观其国如是,且不敢康宁而忘戒惧也。
《诗》曰:「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又曰「敬天之怒,无敢戏豫」。
此之谓也。
明王明德以恭己,至诚而侧身,然后变应之咎消,而平和之美格矣。
君人者损一服,减一膳,避一正殿,下一赦宥,非消复之道也。
臣愚不佞,故为《应说》。
夏侯胜眭孟 南宋 · 陈傅良
 出处:全宋文卷六○四四、《十先生奥论注》后集卷六
古之君子,能言必然之理,不能言或然之数。
夫必然之理,言之而中者,宜也;
其不中者,非诬也,戒也。
或然之数,言之不中者,宜也;
其或中者,非信也,幸也。
昔者夫子不语怪,是岂其知弗及哉?
语之中不中,皆不可以为道,而适以藉好异者之口,圣人不为也。
邾隐公朝于鲁,子贡观焉。
邾子执玉高,其容仰;
鲁公受玉卑,其容俯。
子贡曰:「以礼观之,二君皆有死亡焉」。
未几而邾、鲁之君无不如其言者。
孔子曰:「赐不幸而言中,是使多言也」。
子贡以礼觇二君之败,其中也,圣人不以为贤,而以为不幸。
盖揣存亡于未形之先,而臆祸福于不可致诘之际,以是为贤,则天下之好异者趍之矣。
嗟乎!
以理料事,君子犹不乐也如此,况以数乎?
固矣。
夫汉儒之溺于数也,一灾一祥,无不预占而逆计之,以责其言必验。
间或验焉,则好事者趍之。
阴雨之变也,夏侯胜以之卜昌邑之废;
石柳之立也,眭孟以之谶宣帝之兴。
噫!
孰知二子之幸而中者,亦夫子之所谓不幸,而致汉儒之多言也哉!
公孙臣推明土德,以为證黄龙见,黄龙虽果见,而汉家卒火德也。
汉儒之多言而中,盖至此穷矣。
晋景公疾,桑田巫言之曰:「不食新矣」。
晋使甸人,馈人为之召巫,示而杀之。
将食,张如厕,陷而卒。
小臣有晨梦负公以登天,及日中,负晋侯出诸厕,遂以为殉。
论者曰:「巫以明术见杀,小臣以言梦自祸」。
然则言怪而中,不以取祸者几希。
呜呼!
夏侯几死,眭孟被戮,其亦有以取之也夫!